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文史知识


盘点:驰骋官场的政坛状元
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5-09-29 | 浏览:1492次 ]


作者:王艾迎 来源:凯风陕西


我国从隋朝开始,到清末结束的1300多年,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,共产生了600多名状元,其中唐朝产生状元148人,宋朝产生118人,明朝产生90人,清朝产生114人。这些堪称“学霸”的人才,对当时和后来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,为后人所敬仰。我们不妨从从政、文艺、学术三个方面,对这些状元作以盘点,用以激励今天的人们。先来盘点从政的状元:

在从政状元中,有官至皇帝的,也有部分官拜宰相的,也有在地方任职的。

1、孙伏伽(?—658) 今山东武城县人,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可考的状元。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年),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贡举,取进士4人,孙伏伽夺魁。后来,孙伏伽历任万年县法曹、治书侍御史、大理寺少卿、刑部郎中、民部侍郎、谏议大夫、大理寺卿、陕州刺史。他的最大官衔是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大理寺卿。他的最大特点是忠直诚恳,敢于直言上谏,秉持正义。有一年,唐高祖颁布了大赦令,不久,又决定要处罚农民起义军的将领。孙伏伽进谏说:“王者无戏言”、“法者陛下自作,须自守之”,“兵食可去,信不可去”。武德九年(626年),孙伏伽弹劾民部尚书裴矩“苟钓虚名”,而不“救恤百姓”。由此,唐朝征收赋税由以户为单位改为以人口为单位,使贫苦的农民得到实惠。有一年,唐太宗要去打猎,孙伏伽知道后,把唐太宗的马缰绳缠在腰里,跪在马前说:“陛下今天出门,就请从老臣身上踏过去,我愿意用死换取皇上对诚实忠告的采纳。”没法子,唐太宗对孙伏伽说,“好,朕今天不去了。听说你棋艺很高。朕要和你下一盘,享受一下和高手下棋的快乐。”他的名言是“赏罚之行,无贵贱亲疏,惟义所在。”显庆三年(658年),孙伏伽在武城家中去世。

2、武元衡(758―815) 今河南偃师市人,武则天曾侄孙。唐德宗建中四年(784年),参加科举考试,成为状元。 唐德宗李适十分器重他,一年之内曾经连升三级。贞元二十年(804年),武元衡晋升御史中丞,掌监察执法等工作,常与德宗讨论国事,德宗称赞:“这人真有宰相的才能啊!”唐顺宗登基后,武元衡被贬为太子右庶子。唐宪宗上台后,对武元衡重新重用,任命他为中丞、户部侍郎、西川刺史,还两任宰相。他治蜀七年,少数民族纷纷归顺,颇有口碑,并发现和任用了裴度这个人才。后期任宰相后,他力主对藩镇进行征伐,加强中央集权。元和十年(815年),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,宪宗任命武元衡统领军队对其进行清剿。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、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,他们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,以救蔡州。六月三日,天色还未明,武元衡走出家门去上朝,被刺客暗杀,上朝的副手裴度也遇刺受伤。一代状元就这样去世了,时年58岁。宪宗皇帝并没有因武元衡的被杀而改变武元衡的削藩策略。后来,吴元济等人分别被消灭,形成了短暂的统一,史称元和中兴。武元衡不仅是一个官员,也是一个极负盛名的诗人,与当时的白居易等齐名。《全唐诗》编入武元衡诗两卷、191首。

3、吕蒙正(944—1011) 河南洛阳人,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状元宰相。北宋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中状元,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高兴,为他写诗一首,并请他吃饭,从此开起了皇帝为及第状元写诗赐宴的定例。吕蒙正先后任将作监丞、升州通判、著作郎、直史馆、左拾遗、左补阙、知制诰、左谏议大夫、参知政事、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、同平章事、监修国史。在宋太宗、宋真宗时,吕蒙正先后三次被任命为宰相,颇有名望。吕蒙正为官,肚量如海,善于用人,遇事敢言,洁如明镜。他刚当上参知政事第一天入朝,有人说:“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?”。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。但其他人很不满,要追查此人是谁。吕蒙正急忙制止,不让追查。他说:“如果知道他的姓名,就会终身不能忘记,还是不知道为好。”他还给宋真宗推荐富弼、吕夷简,这两人后来都成为一代明相。有一次,宋太宗大宴群臣,一高兴,就吹起了自己的功劳,大家都表示赞同,只有吕蒙正站出来说,皇帝只看到近处、好处,只要稍微走到近郊,就能知道因饥寒而死的人很多。皇帝很是扫兴。有个收藏有古镜的人,说自己的镜子非常好,可以照二百里远,要送给吕蒙正。吕蒙正不客气地说,他的脸只有盘子那么大,用不上能照二百里远的镜子。大中祥符四年(1011年),他被封为许国公,不久就去世了,享年68岁。

4、陈尧叟(961—1017) 今四川阆中市人,北宋著名的状元宰相。陈尧叟于端拱二年(989年)中状元,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召见。宋太宗很高兴,问左右的大臣:“这个年轻人是谁的儿子?”有人回答是县令陈省华的儿子。次年四月,太宗皇帝在同一天任命陈省华、陈尧叟父子任秘书丞,并赐给两人绯袍。这成为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次出现的殊荣。后来,陈尧叟历任广南西路转运使、刑部员外郎、广南东、西两路安抚使、群牧制置使、宰相等职务,为治理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。在作广南西路转运使时,他在当地掀起了浩大的植树运动,还教人们凿井获得饮用水。他发出布告,倡导百姓信医不信巫,编成《集验方》,请匠人刻碑立于交通要道,方便百姓抄录推广。他还制定措施,由官府出钱,招募郎中,配制汤药,低价或者免费向贫困家庭提供医药救助。同时,积极培养当地医学人才,缓解本土医学人才短缺的矛盾。他还积极在当地推广种植苎麻。为了减轻百姓劳作、行走之苦,陈尧叟还命人们在大路旁边每隔二三十里就修建一座凉亭,供行人避雨、休息。夏天,亭里还设有盛茶水的缸和碗勺,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轮流供给。几年后,广西大片的荒山都变绿了,各地都建了水井,减少了疾病,有病有医生治了,用苎麻织的布解决了穿衣的问题,百姓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。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,陈尧叟升任宰相。陈尧叟晚年腿脚不灵,在告假养病期间,真宗皇帝还亲临府第探视了他。后来,真宗皇帝同意他辞去宰相职务,改任河阳通判。他出京辞行时,真宗特许他的小轿一直抬到便殿,又让他的儿子把他扶到皇上近前,并叫他不要下拜。天禧元年(1017年),陈尧叟去世,享年57岁。

5、王尧臣(1003-1058) 今河南省虞城县人,北宋状元宰相。宋仁宗天圣五年(1027年)中状元。历任将作监丞、湖州通判、秘书省著作郎、光州刺史、三司度支判官、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右谏议大夫,枢密副使。光州发生饥荒,百姓群起为盗,朝廷欲从重处罚,王尧臣上疏反映,这是朝廷政策所致,不能对农民处罚太重,被仁宗采纳。宋夏两国交战,王尧臣被任命为安抚使,临行前,他请仁宗免除关中租赋二年,以安民心,同心御敌,获得同意。庆历元年(1041年),宋军主帅轻敌,兵败于好水川,宋仁宗震惊,罢免了韩琦、范仲淹两人的职务。王尧臣进言说,这二人为当世英才,忠诚可靠,不应如此安置,又大力推荐种世衡、狄青,说他们有将帅之才。后来,宋仁宗以韩琦、范仲淹为招讨使,增兵三万,再遣王尧臣为泾原安抚使。王尧臣回朝后,就边防建设两次上疏,请求集中优势兵力,防范西夏的进攻,均被朝廷采纳,后来果然取得了胜利。嘉祐元年(1056年),拜户部侍郎、参知政事。嘉祐三年(1058年),病故,享年56岁。

6、李遵顼(1163―1226) 西夏神宗皇帝,党项族,西夏崇宗李乾顺之孙,西夏第八任皇帝,在位13年,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状元皇帝。李遵顼年少时十分好学,年长后博览群书,犹精于篆书、隶书。天庆十年(1203年)三月,西夏桓宗李纯佑实行科举取士,李遵顼以进士第一,成为状元,袭齐王爵,不久升任大都督府主,统帅军队,深得皇帝赏识和重用。皇建二年(1211年)七月,李遵顼发动宫廷政变,自立为帝,改元光定,时年49岁。他在任内,采取联强欺弱的政策,与蒙古联合,多次发兵侵略金朝。西夏军力不继,不断战败,导致人民家破人亡,民怨四起,经济严重破坏,国势直线下降。虽不断有忠良之士直言进谏,但一一被他痛骂,包括太子李德任。光定十三年(1223年),李遵顼传位于次子李德旺,成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。乾定四年(1226年)病世,享年64岁。

7、商辂(1414—1486) 浙江淳安人,明代宪宗朱见深的首辅(宰相)。商辂(lù)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“三元及第”(同时获得解元、会元、状元)的才子。在明英宗、代宗、宪宗三朝历任兵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太子少保、吏部尚书、谨身殿大学士,时人称“我朝贤佐,商公第一”。有一年,开封、凤阳各府的饥民流浪到济宁、临清一带,均被有关官员驱逐。商辂请求招集他们开垦京城附近的闲置田地,发放粮种,于是老百姓都有了归宿。商辂还给皇帝上奏,做好八件事,以消除灾祸,即对番僧(西域来的僧侣)国师法王,不要滥赐印章;四方日常的贡奉之外,不要接受玩赏的物品;允许众臣直言进谏;分别派遣刑部使者审查囚犯案卷,减少冤假错案;停止不急需的修建项目;充实三边军队的储备;守卫沿边的关隘;设置云南巡抚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,并下发诏书赞扬嘉奖了他。宦官汪直监督西厂时,多次造成大案,群臣激愤。商辂作为首辅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的十一条罪状,要求对汪直予以惩办。皇帝生气地说:“任用一个太监,怎么竟危及到天下,是谁主使写的这个奏折?”商辂大胆地说,是他主使的,并罗列证据,据理力争,宪宗当天就将汪直免职。后来,汪直想解脱自己的罪行,诬陷商辂曾收受贿赂。商辂于是竭力请求辞职,并被皇帝批准。在家居住十年后,商辂去世,时年73岁。

8、谢迁(1449-1531) 今浙江余姚人,明朝宪宗成化十一年(1475年)状元,嘉靖朝一品大学士。谢迁经历了成化、弘治、正德、嘉靖四个皇帝,历任翰林院修撰、詹事、太子少保、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,政绩卓著。他最突出的特点是,坚持原则,光明磊落,处事果断,善于据理论争。有一年,尚书马文升提出军饷不足,要求增加南方两税折银的数字。谢迁表示反对,他说:先朝因为南方赋税较重,所以用折合银两的办法来减轻。如果再提出增加,恐怕百姓不堪重负。结果马文升提出的议案没有被通过。明武宗即位后,宦官刘瑾乘皇帝年幼,独揽大权,排斥忠良。谢迁认为这事关国家兴亡,多次向皇上陈述,因为要求诛杀刘瑾的建议没有被采纳,谢迁就辞官回家了。正德四年(1509年)十二月,刘瑾倚仗权势,撤消了皇帝给予谢迁等人赐爵授官的诏命,并追回了皇帝赏赐的玉带、官服等物品。然而谢迁不把此放在心上,依然与客人下棋赋诗,镇定自若。明世宗即位后,派人到谢迁家去征召他入阁复职,谢迁十分高兴,以年老之躯到京城拜见了皇上。嘉靖十年(1531年),谢迁在家去世,享年83岁。

9、吴廷琛(1773—1844) 今江苏苏州市人,清朝嘉庆七年(1802年)会试、殿试均为第一,集会元、状元于一身。嘉庆皇帝对吴廷琛连中“二元”极为赞赏,在赐给他的诗中有“双元独冠三吴彦”之句。他先后任湖南督学、金华府知府、杭州知府、直隶清河道道员、代理按察司按察使、云南按察使、代理云南布政使、四品京堂。在金华府,他追缅贤哲,问民疾苦,锐意改革,修葺文庙,创立了“育婴堂”,并带头捐钱,重新修建了通济桥。在出任云南按察使期间,得知宜良(今属云南)、江川(今云南玉溪东北)、通海(今属云南)三县百姓遭歹徒抢劫,三县长官却谎称失窃。吴廷琛选派得力官员前往调查,获得抢劫的证据,上报督抚,督抚犹豫不决,吴廷琛据理力争,经奏请道光皇帝批准,罢免三县知县的职务。吴廷琛随后强化治安措施,一时盗贼销声匿迹。吴廷琛在代理云南布政使期间,重点整顿铜矿的开采与冶炼,一个月后,各铜厂官员侵吞、贪污现象得到有效治理,铜库亏空得到扭转。道光七年(1827年),吴廷琛回到老家养病,不再出仕。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英国侵略者悍然发动鸦片战争。吴廷琛派人送信给在广东香山县任知县的儿子吴思树,说:“食君俸禄就应效忠皇上,奋勇杀敌。若能击退敌人,固然好;在危难情况下,你若胆怯偷生,就不是我的儿子!”吴思树读完父亲的信,深受感动,指挥军民顽强抗击,打退了英军的进攻,保全了香山县城。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九月初三,吴廷琛去世,享年72岁。

10、翁同龢(1830—1904) 今江苏常熟市人,清朝咸丰六年(1856年)参加殿试,名列一甲第一名,考中状元。他先后任翰林院修撰、同治、光绪两个皇帝的老师、户部、工部尚书、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。翁同龢为官六十年,做了很多大事,主要有: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;卷入甲午战争洪流,支持对日本开战,宁可失钱,也不失地;支持盛宣怀等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(中国通商银行),由户部拨款100万两,作为中国通商银行最初的营运资金;举荐康有为、梁启超等维新人才,亲自草拟《明定国是诏》。他主持平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是这样的:光绪元年(1875年)十二月,浙江绅士以“复审疑狱有官员间相袒护的事实”联名向都察院控诉。恰值翁同龢任刑部右侍郎,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。他仔细审阅全部案卷,发现供词与诉状的疑点和漏洞很多。在细看了杨乃武姐姐的呈词和浙江绅士的联名控诉后,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官,听取了刑部经办人员的各种意见,经过认真研究,讯问犯人,调查证人,重新检验尸骨,终于查清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。至此,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真相大白。办理此案的大小官员以及做伪证的证人全部受到惩治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6月,因在维新运动是否继续深入问题上,与光绪皇帝不合,翁同龢被罢免官职,回到故乡常熟。光绪三十年(1904年)7月4日,满怀抑郁和凄凉的翁同龢与世长辞,享年74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