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文史知识


从毛主席推崇的孝老文章《陈情表》说起
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5-09-10 | 浏览:1034次 ]

作者:王艾迎 来源:凯风陕西 [纠错]

【字体:

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有着十分特别的情结,他一生阅读圈点了大量的古典作品,仅《资治通鉴》就读过17次。在中国古代的孝老文章中,他对西晋李密写的《陈情表》情有独钟,并写出了评论,这对于中国当代,仍然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



1939年1月15日,《八路军军政杂志》在延安创刊。毛泽东不仅担任了编辑委员会委员,还在指挥抗日战争的间隙,为杂志写了发刊词。在这篇发刊词中,他提到了李密的《陈情表》。他写道:“从前人说:读诸葛《出师表》而不流泪者,其人必不忠;读李密《陈情表》而不流泪者,其人必不孝。今天我们应该说: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,其人必不爱国。”很显然,毛主席这段话,是借用评价《出师表》和《陈情表》的句式,来揭示八路军与其它军事力量一起共同抗战、打击日寇的爱国主义的。但从这段话的侧面来理解,毛泽东对于李密的《陈情表》是熟悉的,对它是非常欣赏的。

李密是何人呢?他是西晋文学家,先在刘备建立的蜀国任职,后在西晋当官。李密小时是个苦孩子,正如他在《陈情表》中所言:“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,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,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。祖母刘悯臣孤弱,躬亲抚养。臣少多疾病,九岁不行,零丁孤苦,至于成立。”正因为李密生下6个月时,父亲去世,四岁时母亲何氏改嫁,小时多病,九岁还不能行走,如果没有奶奶的照顾,他就难以长大成人。因此,他对祖母特别孝敬。据《晋书·李密传》说:祖母有疾,他痛哭流涕,夜不脱衣,侍奉左右,亲自口尝饭菜、汤药后,才进献给祖母。西晋消灭蜀国后,征西将军邓艾对他的才能十分敬慕,请他担任主簿。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,谢绝了邓艾的好意。这一方面表明,李密是一个忠贞不二的大臣,另一方面也表明,李密因为奶奶年龄偏大,在家无人照顾,因此拒绝当官,愿做一个孝子贤孙。

因为要照顾亲人,而不去当官,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?这是一种孝道精神。孔子曾说,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。对于李密,则是“奶奶在,不当官”。李密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模范执行者。

泰始三年(267年),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(三品官,主要为太子服务),郡县不断催促,李密十分苦恼。这时,李密的祖母已经九十六岁,年老多病。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,陈述家里情况,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。这就是著名的《陈情表》(也叫《陈情事表》)。晋武帝看了《陈情表》,被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,赞叹李密“不空有名也”。不仅同意暂不赴诏,还嘉奖他孝敬长辈,赏赐奴婢二人,并指令所在郡县,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。李密在祖母去世守孝期满后,先后任温县(今河南省温县)县令、汉中(今陕西省汉中市)太守,颇有政声,六十四岁时在老家(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)去世。

《陈情表》这篇文章字字珠玑,句句情深,读来让人落泪,强烈地表达了一个孙子对奶奶的热爱之情,用一句话来概括,就是奶奶对自己的恩情比天高,比海深,先行孝,后尽忠。作者在叙述对奶奶的情感时,不是概而言之,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述,十分感人。另外,作者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十分老到,语言形象生动,自然精辟。特别是用了骈体文四六句的形式,对仗工整,不见雕琢。文中的一些词句如“急于星火”、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”、“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”等,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。一些句子如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,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,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,报刘之日短也”,说理透彻,情在理中,自己44岁,祖母96岁,伺候奶奶的时间短,伺候皇帝的时间长,皇帝不允许行吗?

在当今的农村,许多青壮年远离故乡,到十分遥远的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去打工,留下年幼的儿童和他们的奶奶、爷爷在一起生活。事实上,这些老人在家既当爹又当娘,不仅要管孩子吃住,还要管学习、管看病,十分的劳累。有人曾经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,一个农村孩子,在奶奶的陪伴下,在县城租房读书,有一天早晨起床后,发现奶奶去世了,再也没有人给他做饭了。这是一个何等典型、何等悲壮的新时代故事啊。一个老人,真是活到老,忙到老,爱到老。

在历史上和现代,我们国家一直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国家,孝是维护社会秩序、促进社会进步的一大法宝。我们每个学校,都应该把《陈情表》作为一篇必学的文章,给青少年详细讲解,让每个学生将《陈情表》熟读、背诵、领会,使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把孝道牢牢记在心里。

毛泽东在战争年代都学习并崇尚《陈情表》,生活在今天和平年代的中国人,一定能把《陈情表》所表现的孝道精神发扬广大,既而做到尽忠、爱国,推动中国梦的实现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,欢迎广大媒体转载,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。